第一百八十七章 锦江桥大堤_布衣首辅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百八十七章 锦江桥大堤

第(1/3)页

“宋大旗,这是……你的名字?”常虎指着他问。

    “对呀,你没见上面竹牌上,安仁和阿拉伯字后面有个宋字吗?我纳了牌照钱,这个号码就永远归我宋大旗了!”

    他说着拉住缰绳,用手搬了下身边的一根绑着布条的金属棒,车子“吱”地声停下。“孙公子,到啦。”他回头说:

    “我只能送你们到这里,再往前就有民兵的警戒哨啦。你们也在这周围看看就行,可不敢走远,会被查问身份的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宋大哥。”常虎扶孙公子下车,然后摸出块碎银子放在他手心里。

    “诶,小兄弟你这是作甚?咱们说好的送你们到桥头工地来是五个钱……。”宋大旗拉住常虎:“你给我银子,可不敢要。”

    “你这人,多给了还不敢要?”常虎又觉得稀奇。

    “我虽然还没在青衫队里做事,可青衫队的《三大军纪八项注意》可早就背熟了。买卖公平、公买公卖不逞霸道,这是规矩。”

    他把银子拍回常虎手掌里:“我宁可白拉你们,也不能收这昧心的银子坏了青衫队名声!”

    常虎目瞪口呆像看见个怪物,他扭脸看正在堤上站着的主人,见孙公子倒背着手,江风吹拂着他披散的后发。

    “好个李三郎,好个青衫队,孙某真是服了!”他自言自语之后转过身,点点头:“既如此,宋老哥你稍待,等会儿我还照顾你生意,坐车进城去。车价之外再加你五十个钱,可行?”

    “行啊,只要价钱事先说好那就没问题!”宋大旗开心地笑了。于是连行李也依旧放在车上由老宋帮忙守着,孙公子主仆二人一前一后向大堤下走去。

    从大堤到江岸实际还有两百多步的距离,但他们已经被锦江桥的雄伟给惊得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只见锦江水位在这一段已经大幅度降低,露出的河岸已经长出青青蒲草。大部分江面已可以涉水而过。

    原来朱二爷实地看过后修改了部分李丹的方案。

    他在上游两里的地方,塔洲和东岸之间最窄处建起了沉船和竹笼沉箱组成的拦水坝,并放部分河水淹没塔洲东侧的沼泽,而塔洲西侧因河水暴涨被淹掉了几乎一半!

    这样让工程段趋于干涸或尽可能少水,暴露的河床更便于施工。但临时性的大坝撑不了太久,工程必须快速进行!

    朱二爷他们先用竹笼沉箱沿桥墩位置为交叉点,纵向朝上游来水方向堆积,形成三百多步长的梭状石基来保护桥墩底座。

    在水位下降到不足六尺时开始兴建桥墩底座,还是用老办法,以竹笼沉箱做一道四尺厚、八尺高的围墙,以隔绝大部分水,六台畜力龙骨水(提水设备)不断将围墙内的水提升出来;

    待下面水越来越少,里面以带榫卯的厚木板拼接成墙,沿墙每隔一定距离打下径围半尺的圆木做筋,间隔三尺再用木板做第二道墙;

….

    然后开始向两层间倒入一尺鹅卵石,再灌注水泥,干后去掉内外木墙就成了巨大的水泥箱;

    最后在水泥箱内打下径围一尺、长一丈六尺的长木,底部铺三尺厚石块和卵石并不断注入水泥浆,最后浇筑水泥。

    桥墩底座有两丈六尺长(8.2米)、一丈八尺(6米)宽,两头为抵消水流的冲刷特意设计成一定弧度。底座筑好,在上面重复浇筑第二节、第三节。

    桥墩升高后开始做桥拱。原先大家一直为怎么做跨度大的桥拱争论,陈三文也一筹莫展。

    有天李丹到他那里去问桥设计得如何,听他发愁的语气,便笑嘻嘻地一边安慰他,一边开解,一边抓了一把做算筹的木棍在桌上摆。

    等他摆好并告辞而去。陈三文看着他留下来的这个架子发愣,忽然伸手按了按,大吃一惊,由此便诞生了叠梁拱桥。

    李丹第二次来时,见他在苦苦思索两个三节拱系统无法实现更大跨度的问题。他没说话,在纸上画了一个三节拱加一个四节拱系统,又画了一个三节拱系统加五节拱系统的示意图。

    陈三文顿时醒悟,于是后者成了塔桥后的第一拱和第二拱,其它各拱则采用前者。

    现在孙公子看到的情形,是塔桥和第一、二拱几乎已经完工,第五、六、七拱正在安装水泥预制的拱肋(拱间需要有重物压制,所以有些拱桥在拱间建有亭台殿宇)。

    第三、四拱的桥墩已经大部成型。而两头的泄洪拱和尾桥则由于是水泥预制材料安装,所以已经完工,可以看到人们在上面走来走去。

    新桥好似条摆尾长龙已经出现在锦江的河床上!

    “它好大呀!”常虎吃惊地叫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不在于大,而在于……似乎并没有那么多工匠在桥上忙和。你不觉得吗?

    要是在中京建这么一座桥,恐怕动用的人数没有上万也得好几千吧?可这里的人虽然都在忙忙碌碌,但是数量似乎少得多!”孙公子看出了不同。

    “公子眼光不错,这工地上确实没那么多人。”

    他们上方的堤上忽然传来个声音,回头一看,见是个青衣箭袖的年轻小哥,身上裹了件同样青色的披风,青布包头,正蹲在上面朝下微笑。“两县民工和俘虏加在一起也就两千来人吧。”

    “建这么大个桥,才用两千人?”常虎不信,摇头说:“那么粗的木头,要从山里运到江边,每根就得要几十个人又推又拉吧?怎会用这点人手?”

    “真不用那样多人。”那小哥摆摆手:“木头伐下来直接推到水里,顺着河道入江,然后有畜力轮船拖带,四轮畜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lwxsw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