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三十二章 残暴嗜杀_家兄朱由校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百三十二章 残暴嗜杀

第(1/3)页

  “瀛洲杨文岳传书,瀛洲可再供给北直隶二百万石米麦。”

  “旧港沈廷扬传书,旧港可供给南直隶五百万石米。”

  “西南洪承畴传书,云南、贵州、交趾、广西四省,可供给南直隶六百万石稻米。”

  “如此,六省共筹措一千三百万石,比殿下您下发令旨的要求,多出了一百万石。”

  十月二十七日,距离朱由检大婚还有三天的时候,毕自严带着六省回禀的传书来到了齐王府,向朱由检汇报了粮食的情况。

  即便还有三日便要大婚,并且府内已经开始张灯结彩,但朱由检依旧一身天青色圆领袍,头戴玉冠的坐在承运殿处理政务。

  在毕自严说完六省的回禀传书后,朱由检靠在了椅子上,轻松道:

  “这么一来、江南的粮荒可以平息,还能盈出一百万石给北直隶对吧?”

  “回殿下,确实如此。”毕自严坐在椅子上,毕恭毕敬的回应,不敢玩什么心眼。

  虽说朱由检不是皇帝,坐的也不是龙椅,但他就坐在那朴素的木椅上,却让人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大明齐王,而是大明天子。

  他比朱元璋多了一丝仁善和忍耐,比李世民多了一丝对权力的不屑。

  或者说、他和朱由校的感情维持了目前的局面,如果他和李世民那样,对权力十分热衷,那恐怕坐在龙椅上的就是他了。

  毕自严心里在揣摩朱由检的性格和举动,而朱由检何尝又不是在揣摩他。

  毕自严在历史上担任天启、崇祯两朝的户部尚书,掌管全国财政。

  他到任时,大明的国库早被阉党侵吞挥霍一空,国家每年赤字近二百万两白银,九边欠饷九百多万两,三饷加派使百姓困苦到了极点。

  到任后的他,主要和朱由检在这个位面所实施的政策类似,从节源开流着手,裁汰冗兵、兴复屯田,地方官吏以经济发展速度来考核。

  系统增加十二条和商贾有关的政策,其中包括增加盐引,令商人运粟实边,裁汰冗兵冗役,检查军饷虚冒,开发京东水田,清查天下隐田,兴办军屯等利国利民的政策。

  他挽国财而知民,在百官都坚持向百姓加饷五百余万两的时候,毕自严却让皇帝注意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,建议暂停辽事,减天下赋税,让小民有积蓄来渡过旱情。

  当然,他的意见不止是崇祯,便是百官都无法接受。

  总的来说,在明末财源枯竭、入不敷出的情况下,他能精心协调、精打细算,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,并且不像一般的官员一样,只懂得征税而不体恤百姓。

  不得不说,像他这种清楚向谁征税,向谁免税,还敢于提出建议的官员,是晚明官场的一个奇迹,这也是朱由检记得他,并重用他的原因。

  算起来,毕自严到户部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,而这期间他做的确实让朱由检很满意。

  百姓受灾的时候他会按照朱由检说的筹措粮食,准备粮票。

  需要行军打仗的时候,他会提前统筹钱粮,确保钱粮提前运抵前线,不让将士饿肚子。

  战事不紧张的时候,他会建议暂停战事而休养生息,使小民有升斗余财。

  如果朱由检筹措了足够的钱粮,他又支持朱由检向外开拓的政策。

  他不结党、不营私、不贪财,知小民困苦而上奏,是个难得的好官。

  只是人无完人,而朱由检经过燕山、齐王党、御马监、锦衣卫的腐败案件后,对谁都有些多疑。

  因此他有时候在想,毕自严到底是演出来的,还是他的缺点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。

  “四川的新政,明年开始恢复征税,按照户部的估计,四川若是没有灾情,能收上来八百万石田赋吗?”

  朱由检对于想不通的事情,往往是暂时搁置,眼下也一样。

  搁置了毕自严的问题,他的目光就放到了四川的新政上。

  四川新政上的奏表上,李邦华是明确保证不遇灾情,可收八百万石田赋米麦,但朱由检对此保持怀疑。

  他想看看毕自严是怎么想的,因此特意询问。

  对于他的询问,毕自严沉吟片刻,紧接着作揖解释:

  “下官以为,八百万石应该是不成问题,可前提是粮食的亩产不能减。”

  “但殿下您也知道,用《燕山教材》的话来解释,小冰河期下粮食减产是正常的,而四川此前亩产大概率是两石六七斗,今年据传只有两石……”

  毕自严顿了顿,看了一眼朱由检的表情,发现没有什么变化后才继续说道:

  “按照这粮食亩产,以及新政规定的十赋一,那明年的田赋,恐怕在六百万石左右。”

  “不过……四川百姓不过四百三十万人不到,当地所需也就三千七八百万石米麦,因此除了六百万田赋粮外,朝廷还能在当地购存上千万石米麦。”

  毕自严很清楚朱由检的诉求,说白了就是存粮。

  粮食产的多没用,得看能存下来多少。

  例如南直隶,只是一省之地,便有八千五百多万亩耕地,岁产一亿六千余万石米麦,可这有用吗?

  南直隶目前查明的人口是两千四百多万人,仅仅这些人的口粮,就需要近两亿石米麦,这还不算隐户。

  因此,南直隶和浙江、江西都是与北方抢粮的大省,四川、湖广这两个产粮大省的粮食,基本都输入到这三省身上去了。

  眼下四川的局面,每年能存粮近两千万石,但即便如此还是无法供应这江南三省。

  朱由检清楚这个局面,除非三省人口降低,不然三省之民就能消耗大明半数口粮。

  之前三年的旱情受灾不过三千余万,就让朱由检忙的焦头烂额,户部算盘日夜不停的在响,而这三省人口纸面便有四千余万,真实数量恐怕不下六七千万。

  让这六七千万人饿了肚子,那大明距离灭亡也不远了,哪怕只饿一两年也不行。

  李自成死灰复燃最厉害的时候,就是这三省遭受大旱的事情。

  因为江南百姓有银子,他们可以高价买粮,因此粮食不等运到北方就被抢购一空。

  如此,明面上是江南百姓饿肚子,实际上是其他各省的百姓饿肚子。

  要解决江南的粮荒问题,一是要移民,二是要开发交趾和旧港。

  要解决北方的粮荒问题也是如此,但需要开发的是东北。

  哪怕关外亩产只有六七斗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xlwxsw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